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技动态
诚信宣传——汪品先院士:基础研究要立志去做“有价值的百分之五”
来源: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 发布时间:2022-05-31 14:40

这个夏天,85岁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成为备受欢迎的“科普老顽童”。6月9日,汪品先入驻B站(哔哩哔哩)。截至9月6日,他已经收获百万粉丝,其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的播放量达300多万次,获赞近50万次。成为“网红院士”,汪品先很高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关心海洋、学习海洋、探索海洋。

他愿意给科学带来热度,但不想自己成为“炒作”的热点。他认为,作为科研人,就需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现在网上‘炒热’了,已经有不少报道。”汪品先说,而他真正关心、甚至担心的,还是基础研究本身。

“我们急需推进科学‘转型’,从‘外包工’转为也能进行‘深加工’的学术高地。”汪品先说。

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要有些勇气和魄力

李克强总理视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时再次强调,基础研究是推动原始创新的基石。我国已到了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时期,立足现实,决不能错过这个时机。汪品先深以为然。

“我国在南海石油勘探的巨大进展,就得益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汪品先说,找石油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地层结构,采用地球物理勘探取得的是框架,是间接信息,直接信息要靠钻探。直到1999年实现国际大洋钻探,我国科研人员才拿到南海几千米深海的地层沉积记录。

汪品先说,南海深海研究的重要突破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深海研究的前瞻性部署和稳定支持。同济大学的微体古生物组是最早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集体之一。而这种资助在当时颇需要些勇气和魄力。

彼时,深海研究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汪品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海洋学,一门探索深海过程的新学科。“当时并非所有的意见都赞成研究深海,有人说,家门口还没搞清楚,搞什么深海远洋?”汪品先回忆。殊不知地球是一个系统,海洋是一个整体,不了解深海远洋,家门口就无法搞清楚。做科学研究,就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以支持新方向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从一开始就支持我国古海洋学研究的开展,包括课题和学术会议。“自成立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同济大学古海洋学的项目支持从未间断。”汪品先说。

除了学术上的突破,最近20余年的科研历程更让汪品先深刻感受到: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做别人出的题。

这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汪品先说,越是艰难,就要不畏挫折,敢于理性质疑,重视实证,善于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能定位在多发论文。”汪品先说,“实际上回顾科学历史,大概只有5%的论文才是有价值的,我们要有志气去做这5%。”

在国家层面,汪品先呼吁,要加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要给与有可能产生重大理论突破的研究、学术思想持续稳定的支持。“比如南海的深海研究,我们要在‘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项目基础上深入下去,牢牢抓住主动权,推动南海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天然实验室。”

(来源:科技日报)

附件: